Author Archives: jenny42

色彩公选课作品展示

评课社区的【色彩】课程页面链接 以下是我在评课社区的点评:

这门课主要是让我们感知色彩,用水粉作画,只对色彩有所要求,其余的自由发挥。所以很有意思。

这门课很花时间,大概一周要一两个半天。因为一幅画基本要画半天时间,而每周至少要花一幅画。

课堂上老师会讲课,大部分时间我们自己作画,也会让同学们交流,所以气氛很好。

下面上传一些我的作品(合格与不合格的作业),有好些同学画的比我这些棒多了!

期末考作品-色彩空间混合

自己挑一张照片,我选的是自己清晨去海边看日出时,躲在石头傍边的自拍。我当时觉得很冷,很孤独。作品被分成将近1200个色彩块,花了10个小时,面部画的太仓促太花了,色彩分析不足,左下角的石头分析的比较好。

明度练习

要求画9张图,色调分别满足:高长、高中、高短,中长、中短、中中,低长、低短、低中,还可以画一张黑白。

色调:中长

色调:高长

色调:低长

色调:中长

色调:低中

色调:高长

色调:高短

色调:高中

色调:中中

色调:高中

黑白:

纯度练习

要求画9张图,高纯度对比色、高纯度互补色、高纯度相似色,中纯度对比色、中纯度互补色、中纯度相似色,低纯度对比色、低纯度互补色、低纯度相似色。

作品:高纯度互补色

作品:低纯度对比色

作品:中纯度对比色

作品:中纯度相似色

这些画,一半都送给了朋友们。真的很花时间的课程,也许适合大四比较闲的时候选。

感谢方浩老师,我跟他学了两门课:素描和色彩,都是A+。

纹影摄影技术实验探究

纹影摄影术实验探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物理学院  张静宁 PB14203209

指导老师 崔宏滨

2016年12月19日

摘要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了纹影摄影技术的实验原理,分别基于透镜、球面镜成像的两种纹影光学系统,以及刀刃位置对实验的影响。我们分别实验了蜡烛燃烧、热水蒸发、酒精挥发、电吹风吹气、打火机喷气时气流的形态,针对实验结果分析本次纹影摄影实验的关键和不足。

什么是纹影摄影术?

利用面镜和透镜,纹影摄影技术可以拍到平时肉眼看不到的气流形态。它的原理是利用气体密度的变化,导致折射率变化,使光的传播受到扰动,进而将不可看见的气流变化,转化成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air-flow

如图,右边的图像反映了蜡烛燃烧造成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左边的图反映了电吹风吹出来的气流形态。

应用

这项技术最初被应用于风洞的气流研究,特别是高速激波的研究,但这项技术稍加改变,就可以应用于探测隐身飞机。利用纹影摄影术还可以将有机气体逸散特性影像化,进而评估局部排气设施气罩捕集有机溶剂蒸汽的真实过程,保证劳工作业安全。

实验原理

一、基于透镜成像的纹影光学系统

下图是典型的基于透镜成像的纹影光学系统:

B:光源,O:小孔,L1、L2、L3:凸透镜,K:刀片,H:接收屏,E:待测样品

qq%e6%88%aa%e5%9b%be20161219182940
位于L1焦点处的点光源,经过L1成为平行光;平行光经过待测气体E,再经过凸透镜L2汇聚;刀片K放在L2的焦点处;光经过L2、L3在接受屏H成像。

如下图,如果待测气体各向同性(密度均匀、折射率均匀),则平行光会汇聚到透镜焦点处。如果待测气体密度不均匀,折射率不同,则光线会发生偏转,将不会汇聚到透镜焦点处。

%e5%85%89%e7%ba%bf%e5%81%8f%e6%8a%98

刀片的作用:是为了阻挡因气流而路线走偏的光线,借以得到具有阴影效果的黑白纹影。

二、基于球面镜成像的光学纹影系统

如果你想DIY一个纹影装置,你在网上搜到的大部分教程都是针对球面镜成像的光学纹影系统,因为这个装置只需要一个球面镜,搭起来更简单,并且球面镜可以很大、焦距很长,对气流密度变化的显现放大效果更明显。

qq%e6%88%aa%e5%9b%be20161223092700

如图,点光源放在球面镜的二倍焦距处,经过球面镜反射将成像在同样的地方。稍稍错开点光源,使得物像并列,并且在像点处放置刀片或者滤光片,在刀片后方放置相机。原理与透镜成像系统相似。

三、福柯刀刃测试(Foucault knife-edge test)

foucault-test_2

上图中光线是从左到右传播,从左到右的三张图片,分别是刀片在焦点前方,刀片正好处于焦点位置,刀片在焦点后方成像的情况。可以看到,当刀片正好处于焦点处时,接收屏上的图像并不是黑白各一半。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调整刀片的位置,使之处于精确的位置,从而得到更好的实验结果。

下图是我们用激光作为光源时,刀片处于合适的位置得到的图像:

%e6%bf%80%e5%85%89%e6%88%90%e5%83%8f

实验装置

我们分别采用激光光源和LED光源,激光前加一个扩束镜作为点光源,LED灯前放一个小孔作为点光源。具体装置如下:

我们直接把白墙壁作为接收屏:

实验结果与分析

我们实验了以下几个样品造成的气流形态:

  1. 蜡烛 – 燃烧
  2. 打火机 – 喷气
  3. 热水 – 水蒸气
  4. 电吹风 – 热风
  5. 酒精 – 挥发

上面是我们录制并剪辑一个实验效果的视频,优酷链接:纹影摄影技术实验探究

结果分析:

  • 实验时,应该关掉外部光源,营造较为黑暗的环境。
  • 扩大两个透镜L1、L2之间的距离,可以放大实验效果
  • 刀片的位置很关键,一定要在焦点处,并且挡光合适。
  • 由于我们用的是透镜,使用LED白光光源时接收屏上的光斑色散效果比较明显,L1、L2之间的距离越大,色散越明显,使得图像变化(黑白阴影)看不清。
  • 改成激光光源后,色散消除,使得气体形态动态变化较为明显,实验效果有所提升。
  • 相机录像的质量要求比较高,肉眼看到的往往比相机拍出来的效果好,应该努力提高拍照质量。
  • 我们尝试去掉接收屏,把相机直接放在刀片后方,但无法拍摄到想要的效果。这个问题没有解决。

参考文献

[1] Schlieren Photography – Seeing Air (Ian Smith, ian.org), http://www.ian.org/Schlieren/

[2] N. Degen. An Overview on Schlieren Op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Thesis at ETH Zürich, 2012), http://e-collection.library.ethz.ch/eserv/eth:9039/eth-9039-01.pdf

[3] A. Mazumdar.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Schlieren imaging systems (Columbia University, Tech. Rep., 2013), http://core.ac.uk/download/pdf/27296576.pdf

[4] Schlierien Optics (youtube, Harvard Natural Sciences Lecture Demonstrations, Jan 24, 2014), https://youtu.be/mLp_rSBzteI

[5] How To: Build Your Own Schlieren Setup (youtube, JoshTheEngineer, Sep 7, 2015),

https://youtu.be/IZ0bYi9UFv8

[6] Schlieren Photography – How Does It Work? (Ian Smith, ian.org),

http://www.ian.org/Schlieren/HowTo.html

[7] Harvard Schlieren Optics,

http://sciencedemonstrations.fas.harvard.edu/presentations/schlieren-optics

[8] 跟着郑大师玩科学——纹影 http://www.masters.tw/126911/schlieren

[9] 纹影摄影术简介

http://laws.ilosh.gov.tw/ioshcustom/Download/Download.ashx?type=SafetyMessageArticles&id=1430

[10] 紋影攝影技術(Schlieren Photography)的應用

http://science.sumlook.com/2009/04/schlieren.html

[11] Wikipedia-Foucault knife-edge tes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ucault_knife-edge_test

[12] http://www.atm-workshop.com/foucault.html

 

最后

  1. 感谢崔宏滨老师指导
  2. 感谢大物实验中心提供实验环境
  3. 感谢朱玲老师借光学仪器
  4. 感谢cuihao同学帮忙录像与剪辑视频
  5. 感谢戴明威同学互相交流

注:除了实验拍摄的照片,其余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附件下载:

论文schlieren-photography-%e8%ae%ba%e6%96%87

PPT演示文稿schlieren-photography-%e6%bc%94%e7%a4%ba

迈克尔逊干涉仪操作经验

这是我这学期做大学物理二级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激光波长和水的折射率,时写的实验操作经验。因为我一开始测量得到的数据误差非常大,几乎没法处理。找到原因后重新做实验测出来的数据就很好了。

上面的文档下载:%e8%bf%88%e5%85%8b%e5%b0%94%e9%80%8a%e5%b9%b2%e6%b6%89%e4%bb%aa%e6%93%8d%e4%bd%9c%e7%bb%8f%e9%aa%8c

下面是实验时拍的一些照片:

img_20161208_164352

img_20161208_164039

img_20161208_163947

img_20161208_164933

下面是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实验网络课程——迈克尔逊干涉仪

网站链接:http://www.bb.ustc.edu.cn/jpkc/guojia/dxwlsy/kj/part2/grade2/michelson.html

 

写给中学生的自己

个人介绍:张静宁,毕业于宁德一中,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大二。曾是“MOOC进中学”项目的发起人。

东北育才学校的伙伴们,你们好!很高兴看到你们的中学学习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你们很幸运,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们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 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写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很为难,你们的能力和学识、兴趣和态度都很不错,甚至让我感到惭愧。在这里我分享一些大学以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希望能对你们有些帮助,也希望能告诉高中时的自己。

首先,弄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很重要。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以课内学业为主,学校教什么就学什么并且努力做好,我忽略了对自己兴趣的探索。高中自己做物理竞赛,并且因此进入中科大。高三下学期开始接触MOOC,学习了一些编程和人文方面的课程,后又成立Crash Course字幕组,去果壳网MOOC学院实习,发起“MOOC进中学”项目,活跃于Linux用户协会(社团),开发“USTC评课社区”网站。这一系列经历让我怀疑对物理的兴趣,因此大一下学期我选了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后来又因为在计算机学院的学习不是很顺利,大二上学期又转到了科技传播系学习。最后,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我遇到了一个物理教授,他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现在,我又回到了物理学院(晕!)。我常常想自己是不是走了一个大弯路又回到了原点,的确大学这一年半,自己因为没搞清楚主次“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希望你们在中学时期,能够多花些时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这样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能够不那么迷茫。关于选专业,我实在是个反面教材,但还是希望你们能在中学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再花些时间了解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了解目前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选大学以及大学所在城市也很重要,你们也可以多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出国党划掉),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文化、气候、交通,每个大学的实力和风格。 这些不需要你们花太多精力,但应该是你们在中学阶段应该做好的准备,而不能仅限于高考后填报志愿一时的手忙脚乱。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难的还是对自己的定位。

其次,大学是MOOC学习不能取代的。

高中的时候,我常常不满于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接触MOOC后便热衷起来。向同学、老师、家人推荐MOOC,在网上发适合高中生的MOOC学习资源,在学校组织MOOC推介会,这也是我后来发起“MOOC进中学”的基础。但进入大学以后,我发现传统大学课堂也不如MOOC,枯燥、冗长、低效,一度十分失望。今天早上和珠溪中学的韦亮老师交流,一致认为我现在不应该花时间去学MOOC。我认为,中学的时候学MOOC是好的,那时候主要是基础的、广泛的学习,多接触各个学科,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通过MOOC的学习,丰富学识、增加能力、拓宽视野。而大学,是一个专业化的学习,学习的领域缩小,更加深入。这时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专业的训练。大学生当然可以学习MOOC,如果他在完成专业训练外仍然学有余力的话,不妨增加一些兴趣上的学习。MOOC更适合作为终身学习的方式,带领你感受、进入一个学科,而深入一个学科还是要进一步的学习。

说来可笑,高中的时候我抱有这种疑问“MOOC那么好,为什么还要上大学?”现在意识到,不仅仅是大学的训练更加专业,而且大学能够提供你的远远不只是课程。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可以给你学业或者是人生选择上的指导;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可以同你交流、一起成长。因此,中学阶段努力学习,哪怕是应试层面上的努力为了上更好的大学,现在看来也是值得的。大学能够让你上更高的一个层次,给你的人生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第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大学和高中的衔接,哪些东西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放弃,哪些应该改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勤奋刻苦,上大学以后就可以轻松了。我希望你们和我一样觉得这个观点荒唐可笑。相反我认为,大学是一个人在他专业领域上学习的开始,应该更加专注与努力。我在大学过去的一年半里,参与了很多活动与项目,而花在学业上的精力远远不够。我现在十分后悔,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把之前漏掉的东西补回来。我发现很多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我中学的某个阶段是有的。只是后来我放弃了,现在我又要重新拾起。因此,希望你们在中学就能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一直保持。至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是可以培养,一直改进的。希望你们能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把过去的知识忘了真可惜(虽然似乎总会忘掉一些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延续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力、方法。不要把大学和中学割裂开来,同样不要把中学和小学割裂开来,把大学和毕业后的学习割裂开来。在学习上,能够一直有积累和进步。

第四,关于生活方式上的建议,坚持阅读和运动。

阅读能够让人更加智慧,这在人的成长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让你突破环境带来的视野的局限,让你明白更多、了解更多。坚持阅读思考,远离肤浅。同样,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方式?)也是对生活有益的调节,远远不止于锻炼身体。能够让你更加精力充沛,更加头脑清醒。阅读和长跑,都能从精神层面重塑一个人。

以上是我想要与你们分享的一些想法,当然不可避免的有我个人视角的局限性,比如我在中科大这样一个理工科大学,我学物理学便也仅从理科学习的角度出发。因此,希望你们能够评判性的看待这些建议,能够从我的经历和想法中得到一些收获。

我十分称赞你们现在进行的数位学习,你们的能力很棒,学习态度也很好,希望你们能够坚持这样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美的体验。

离家感悟

学生票没有如期取出

今天,就要离开家回学校了。早上,父母开车送我去火车站,原打算等我从人工窗口取完票他们就走,因此爸爸的车只停在了路边。

结果,没想到学生证后面贴的磁条出了问题,学生票取不出,只能重新买票。我妈很快的掏钱付款,买到了12:13福州去合肥的票。宁德去福州的票却买不到了。

我妈着急着去上班,就先打车回去了。实在买不到票就只能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福州了。我们离开售票厅又把行李拿到车上,心想买不到票,肚子疼我就去了洗手间。回来他非常着急的说,“刚刚有票了,我钱已经放在那里了,你快去取,最右的窗口”,又骂了几句刚刚车被交警罚款了。慌慌张张地拿着身份证取到票,和我爸一起拿着行李冲进去,总算赶上8:58的车。

到车上想了想,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父母还是比我沉着,处理得还是挺好的。

初中同学聚

昨天晚上,约了初中的小伙伴聚聚。由于其中一个同学有打寒假工,我们等到她下班了才一起去吃夜宵。席间,大家非常激烈地吐槽大学上学遇到的种种。比如宿舍关系,学校抓到课,做兼职的吐槽各种奇葩的顾客,奖学金只有乖学生才能拿到,还有两个小伙伴去部队了。我大概说的不多,挺开心的听他们讨论,我发现他们有时非常大声的说话,那一本正经议论的样子还挺好玩的。

虽然一年没有联系,但和他们一起还是挺放松的。大概是自己平时生活太缺少欢乐了。而且从他们的聊天中,还发现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问题。比如,有去麦当劳、华莱士打零工的同学,吐槽一些奇葩顾客,感觉自己也是挺麻烦的一个人。回家几天,对家里的很多东西不满,整天吐槽抱怨。

大概每次和他们聚,都会觉得他们在生活上比我成熟,比如一个同学带我们去吃大排档,我肯定不会知道那家店,我也不擅长和店员打交道。他们也比我更加体谅家人吧。有一种我在学校里呆久了,有点读书人的呆板,做家务也笨手笨脚。

不快乐的春节

总的来说,春节回家自己不是很快乐。根本原因还是压力太大了。带了很多书回家,有很多活要完成,与此同时,又觉得回家了应该出去走走,见见朋友。

所以,我常常不知道我应该干什么。而我在看书时,各种噪音也搞得我很烦,尤其是家里隔音效果很差。回老家几天,白天,家里的小孩子整天哭吵闹,晚上,家人客厅打麻将;回宁德以后,亲戚来了,我爸大声吹牛皮。我都很生气。

之前说到,寒假回家让我觉得是去作客,让我觉得格格不入。其实是重新记起以前的生活,想起来当初为什么觉得上大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离开家。由于学校成长环境的不同,如今我的观点、生活方式和父母相差越来越大。新旧观念的碰撞比以前更加强烈。初中到宁德读书以后,开始看不上农村,不愿意回去,觉得农村很落后,农村人都没文化。而从合肥回宁德以后,也觉得这个城市很落后,也不愿意回去,至少回来的时候心想以后断然是不会留在这里工作、生活的。

学校里呆久了,就忘记了家里的那些不好。回到家以后,重新认识了这些问题,又要花一些时间去接受。从高中起,就常常想过改变父母,让他们也看看书,多一些精神文化上的生活。而不是把时间用来打麻将、看电视剧。但直到现在,我爸还是非常抵制看书,纵然我和他强调了非常多次,他始终没有拿出一本书来装装样子。他还会说一些让我讨厌的话,比如开玩笑说我什么时候生个孩子给他抱抱;要不要来打麻将;必须先订婚才能带男朋友回家过年/或者去男朋友家过年。我觉得他是真想早点抱孙子,尤其是他的所有哥哥姐姐都当爷爷奶奶,而且孩子满地跑。而他说,不订婚把男朋友带回家很丢脸,但我觉得本科就订婚才丢脸吧?为什么把脸看那么重?而不是把订婚、结婚看成非常重要,需要谨慎考虑的事情。

昨天晚上,想到带回来的书、作业很多都没看,也是很紧张。回学校,又要开始努力地学习。回家让我觉得,其实我还是喜欢学校的学习生活,每天按时自习,运动,自主的生活,还是足够充实而有追求。回家这几天嘛?休息足了,也吃的不错,就是书看的不多,玩的也不是很多,并没有很努力去生活,毕竟是放松嘛。

22岁了,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年龄、行为举止是否能和这个年龄相符。有些方面,的确是越早进入“社会”,越早面对生活的压力越早成熟。读书让人有更高的追求,和对社会更加理想主义的期待。但也许自己对过去的环境,要求太苛刻,而不够理解父母。至少他们还是支持我的追求。

大过年的,他们打打麻将、放放鞭炮、贴贴春联、看看春晚、走走亲戚,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而我自己呢?爬爬山,看看书,吃吃饭,逛逛街也还好吧。

究竟为什么这么较劲呢?为什么这么不快乐呢?目标还没有达到,水平还很低,学业上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下学期的课任务很艰巨啊!

回家杂谈

寒假留校的生活

在学校留到2月4日,终于盼来了回家的日子。

要知道寒假呆在学校生活绝对不好过。冷冷清清的,食堂没几个窗口开着了,却莫名其妙的每次饭点去吃饭都要排队,经常排到自己面前只有两三个菜,饮食条件真是差极了。想叫个外卖,连自己平时常吃的几家外卖店也陆续休息了。剁手买的东西也得年后才能发货。寝室楼里没剩下几个女生,宿舍里的暖气片虽然还温热,但实在是效果不怎么样。尤其是每天早上、下午去实验室,更是十分艰难的从被窝里爬出来,把自己裹上好几层,笨手笨脚的走去。连实验室里都没什么人了。师兄和老师都去旅游了,男票也回家了,更可恶的是他们这些出去玩的,整天给我发一些美食美景的图片,还能让我好好学习吗??

其实我1月14日就放寒假了,硬是在学校留了20天,一开始还好,舍友们22号左右走光了,还享受了一段时间“独占”寝室的生活。到了2月1日,健身房的操课也停了,就出现了上一段描述的情况。对了,1月31日下了一场大雪,高兴了一天,冷了一周。2月2日自己重感冒,更是可怜兮兮的样子。总之我再也不想2月以后还留在学校,我讨厌冬天,讨厌寒冷,讨厌留在学校寂寞的生活。

回家,还是想象中比较美好

下午特别生气,一方面是早上给我妹妹搞VPN,搞了三个多小时,尼玛APP Store中国区下载不到 OpenVPN connect,而把Apple ID改成美国区,却要一堆美国信用卡、地址、手机信息,最后因为我们的信用卡是中国的还是没搞成(最后就用PPTP了)。而她电脑上装OpenVPN几分钟就搞定了,却无法翻墙,把电脑上360全家桶卸载重启以后,问题就解决了。。。

生气的是,我觉得我回来以后看到,父母家人都在为过年而瞎忙着:比如给亲朋好友送礼,给大小领导送礼,贴春联/挂灯笼,洗洗刷刷到处做卫生。

每次回家都会有失落感,回家不出一天就觉得还好自己不用在家里呆太久,觉得以后自己不回家过年了,让父母去自己住的地方过年吧。唉!家里,村里,这个城市,距离上一次回来,都是没多大改变。

唯一让我感到开心的就是和我妹妹交流了,似乎我觉得其他人都没办法改变了:比如我爷爷在家里贴了两大张毛泽东、习近平的图;我父母忙着生活中的琐事依旧不看书不看电影…我妹妹还小,我每次回来给她说一些自己的新认识:比如龙应台的书、中国的网络审查、kindle之类的。希望对她有帮助。

下午从宁德回乡下老家到时候,看到堂哥堂姐满地跑的孩子,也是很感叹。他们家里好多小屁孩,而文化不高的他们,已经开始了赚钱、养娃的生活。我觉得我和这里格格不入。

我生气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家里住不惯,觉得还不如学校寝室住了舒服:昨天洗澡洗着洗着没热水了、床铺太大天气太冷,我不知道生活用品都在哪,总之在这里生活似乎不能自己做主。我觉得房子太大,东西太乱,空间利用非常不合理,抽屉里一堆杂货也找不到我要用的东西。还不如我寝室空间虽小,但整理的很清楚,需要的东西都用,几秒钟内就能拿出来。大概就是回家,是回到父母居住的地方,毕竟是很陌生的,毕竟自己不是这里生活的主人。

农村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空间大,什么都比较粗放,而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虽然空间小一些,但什么都精致一些。总之,还是自己的地方生活着比较舒服,而现在,我长期经营地方,也就是我的寝室了。

选择严肃的生活,20岁的波动

在20岁生日前后,我决定转回物理学院。

要不是这个改变,我今天已经在巴厘岛玩耍了。

先说一下行为上的改变吧!

行为上的改变

从12月2日加入吴明卫实验室以后,当然我不参与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我只是在实验室里学习。按照实验室工作时间, 每周工作6天,只有周五晚上、周六早上、周日下午可以休息三个半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早上8:00-11:20,下午1:30-5:00,晚上7:30-10:30,下午5:00-7:30还可以去跑个步,吃个饭,洗个澡,然后再去实验室。

这是为什么我昨天晚上觉得自己像泄气的皮球(因为周日到周五都比较忙,雷厉风行而很需要动力的),什么都慢悠悠、懒洋洋的躺在床上,为什么我今天早上可以睡到这么晚,并且现在有时间在这里写博客的原因。

一周放假一天,寒假暑假各放假两周。我作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加上之前两个学期去计院、科技传播系晃荡,缓修了很多物理课,再加上大学以来自己实在是没有在学习上花足够的时间和心思,现在要补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的寒假只有一周。

2月5日回家,2月11日回学校,其余的时间就留校去实验室学习。为此,我无奈取消巴厘岛玩耍的计划,原来订的廉价机票不能退、改签成本很高,只好浪费了。为此,我从12月到现在,退出了全媒体中心、科技传播系谢栋实验室、学车估摸着之后也不会有时间学就申请退学退费了、原先找好的科普中心实习也放弃了、也不怎么给LUG干活了(突然想起来那时我还报名了打豆豆家教平台,结果没时间去做家教)。

从12月开始,主要是在看:菲赫尔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一)(二)、伯克利力学教程(英文版)、刷吉米多维奇。12月几乎没怎么去上课,天天呆在实验室,当然还花了些时间准备期末考、参加期末考试。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做的事情也不多?

思想上的冲击

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次改变吧?只能说纯属偶然,因为“贺卫方中科大讲座取消事件”认识了吴明卫老师,再之后多次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三观坍塌,看待之前很多事情的角度都变了。认识到自己看的书太少,对过去的历史了解太少。觉得自己之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学习技能;而我现在觉得自己思想上缺乏的更多,应该把时间花在使思想更加成熟上面。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太肤浅了,过去想通过尝试新事物来增加对世界的理解,现在觉得实践是很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当你思想比较简单的时候,你所做的很多实践并不能扩充你对世界的认识。相反,阅读是极好的方式,通过书籍了解人类的历史文明、社会文化。相比来说应该是更加高效的方式。

思想受冲击的一些炸弹:

我把科技传播系的学习等同于做一堆实践,比如学习PS、PPT、信息图、网页设计等技能,做网站、策划、NGO20MAP等项目,去科普中心、创客空间实习等等。通过一个学期科技传播系的学习,我觉得他们系的课程很水,所教的技能对于我们本科毕业进入职场很有帮助。

之前我是不打算读研究生的,想着本科毕业就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吧,前端、产品经理都可以,所以就在那学一些设计、写代码、做项目之类的。现在觉得本科去工作还太早了,尤其是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还那么有限的情况下。我不能说自己现在的思想就成熟了,应该还是比较天真,而且不稳定。既然决定学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就放弃科技传播系了,反正他们系也没有花很大力气在做科技传播。

回物院不是必然的选择,但也许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前一段时间,思想上的冲击带来的压力比较大,比如我放弃了一直以来我认为的“世界是美好的”,放弃了空间上写的“世界很大只要内心足够勇敢”,这些简单的想法。当我开始认识到世界是很复杂的,政治是很肮脏的,历史是血淋淋的,有时候不愿意去接受这样黑暗的事实。

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也有改变。过去我认为,人不一定要在一个领域做到专业,比如我挺向往 Cassy 从26岁开始,一直在全世界各地做志愿者,换不同的工作,不停的学习新的技能和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曾想过大学毕业以后也不要去找工作,去各国旅行,打工几个月再旅行几个月这种,因为国外的时薪比国内高很多,比如悉尼一个小时一般在20澳元,也就是100人民币左右。使的 Working Holiday 成为了可能。过去我把生活看的太简单,觉得很 easy。现在觉得没有那容易,甚至有过“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的感悟。

有些话,有些改变的因素,不能全说。但的确和政治有脱不开的关系,从分不清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开始变的比较右(国内)。这次思想上的冲击,让我觉得自己需要丰富思想涵养,只有多阅读、多思考,才能让以后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冲击,不再那么轻易摇摆。

理想主义?过去被我抛弃的东西,当我决定从转回科技传播系的时候,有以下几条原因(见博文《转专业风波与未来规划》

为什么放弃物理:

  1. 自己对物理应该没那么感兴趣
  2. 我怕我学物理还要刷很多题
  3. 不再认为搞科研是“神圣的”、“伟大的”,这不能成为你从事它的原因
  4. 科研离生活太遥远了

“兴趣”永远是我的痛点,不要问我“你对物理还感兴趣吗?”、“你的兴趣是什么?”,我不知道“兴趣”是什么,我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有一个想法,当你做什么做不好时,你往往会对这件事不感兴趣,而你的兴趣往往在你能胜任的许多工作之中。兴趣,大概是做的时候能够感到乐趣吧?

之前我觉得自己变得现实,放弃远大的理想,追求提高生活品质。比如首要的一点是经济独立,找实习啊什么的。现在觉得,思想独立更加重要。经济独立、谋生、养活自己始终是比较容易的。生活很困难、生活很容易,看你的追求是什么。较低的追求总是较容易实现,要活的很开心 只要不是特殊时期(如战乱)还是很容易的。

通过和吴明卫老师交流,很多我之前的观点被他的新观点取代。比如,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在追求在专业领域上有所作为。他说一个人的专业,不仅可以让你安身立命,而且可以使你发掘自己的潜能,把你带到更高的高度。

总觉得为什么回物理学院,解释还是比较牵强。简单的回答,选择一种严肃的生活方式,物理学院的学习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专心的做学问。

这次再转专业,其实自己很不好意思,因为当初自己转到科技传播系的时候也是热情满满,一副不会再改变的样子,甚至大二上学期多次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这次改变来的很偶然,如果没有贺卫方事件,没有我多管闲事发微博,没有吴老师找我交流,这个改变就不会发生吧?所以,人生选择上,往往很偶然。特别是在自己糊里糊涂的时候(吴明卫这么说我的)。

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近有时会觉得,2014年、2015年,自己走了两年的弯路,也觉得大学以来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而感到愧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总爱用“求学”这个词,而我自己内心是不认同的,我觉得自己只是到大学中去生活,看中的是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我把生活看的比学习重要。而最近,开始有了一些做学生的感觉。对,过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读大学,现在认为就是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啊,在一个领域开始深入学习,当然相比研究生阶段,现在只是打基础。

未来的生活,我希望以三方面为主:

  1. 专业领域的学习
  2. 阅读
  3. 运动和旅行

希望生活中能多一些时间思考,能够严肃的生活,变成一个更智慧的人。

  • 2015年11月19日 我发了贺卫方讲座取消的微博
  • 2015年11月25日 第一次和吴老师面谈
  • 2015年12月02日 加入吴老师的实验室,打算转回物理学院
  • 2015年12月06日 我20岁生日

==============================================================

其实上面所写的,很多地方是有漏洞的,并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我觉得这篇文章结构也很混乱啊,毕竟只花了两个小时写的博客质量能怎么样嘛!)主要是想告诉朋友们我最近的变化,而不是想卖价值观。我不想去影响别人,我也没有能力影响别人。

2016年,希望自己更努力。

 

2015年年终回顾

事情是这样的,我第三次“转”专业了。

高考报志愿,我第一志愿是中科大物理学院,于是大一上学期我在物理学院学习。大一上学期并没有怎么学物理,开始琢磨转计算机学院,于是大一下学期按照计算机学院的课程上课,准备大一下期末申请转专业。大一下学期感觉很糟糕,同时开始琢磨去科技传播系,于是大二上学期按照科技传播系的课程上课,并且申请了个性化学习,准备大二下期末申请中期分流。然而,大二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又决定不转了,就留在物理学院。还好之前两次,并没有真正转出物院,我的学籍一直在物院,否则我这渣GPA,根本转不回来。

于是我的大学前三个学期,分别体验了三个学院的课程:

  • 大一上:物理学院
  • 大一下:计算机学院
  • 大二上:科技传播系-人文学院

2014年回顾

2014年1月份,知道可以一本线上科大,于是开始学MOOC(学会了翻墙),花了一个月做How Things Work1的字幕和字幕组。

3月~5月,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学MOOC,活跃于MOOC学院,貌似学了5门课,其中3门拿到了证书。同时在做Crash Course字幕组

5月底-6月初,拍摄高三毕业纪录片,准备高考

6月下旬,高考结束后做了一段时间报考书网站小编,同时更加积极的翻译Crash Course视频,做家教、找实习。

7月-8月初,一个人去北京,住青旅,并在MOOC学院实习了一个月。

8月中旬,去中科大军训上学,开始自己生活,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花时间。

加入Linux User Group,整天泡在活动室,了解一些他们的技术。

10月以后,开始谈恋爱,这个应该是最最花时间的。

9月-12月,做MOOC进中学,是我报名的并入选的万有青年养成计划,花了不少时间。

2015年回顾

2015年,上半年我还和男朋友在一起,上的是计院的课,但我在学习上依然不用功。

上半年开始学习写网页,并和李博杰、常振、郑子涵一起开发了评课社区

仍然在 Linux User Group 社团活跃,积极组织活动,并开始学设计、做海报之类的。

邻近期末,加入了周荣庭老师的终身学习实验室,参加了一个月的组会。

暑假的时候,自己策划并且去澳大利亚玩了32天,这里是旅行博客

下半年,男朋友去北京异地了,上的是科技传播系的课,学习上比大一积极了一些。

加入了谢栋老师的Elearning Lab,开始了解一些互联网、创业、电商方面的东西,开始学PPT。

报了八一驾校学车,考过了科目一,科目二学到了右倒库。

花了一些时间帮韦亮老师他们做“巨人的肩膀”网站,本来打算去 科普中心 做实习,主要是创客教育创客空间这边的。

想租房子住,在东区附近看了好几处房子,折腾了一圈还是打算住寝室。

12月份,认识吴明卫老师,加入吴明卫实验室,于是开始刷微积分、力学。

==============================================================

关于转专业这件事,我们下篇文章再谈(主要是要睡觉了),讲讲这一个多月自己的变化吧。

回忆高中:不到两年,已经记不清了

刚刚看大明的微博,看到这篇批判高中教育的文章:中学就是一座活生生的监狱——中学教师痛揭中学教育之病态

不禁回忆自己的高中,发现其实比文中的自由散漫很多,比文中的人性化很多。那篇文章批的痛快,但自然不能代表所有高中。

突然想起来高三毕业时,自己还做过这两个视频:那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2分钟),宁德一中2014届 高三10班纪录片(51分钟)

情绪更是涌上来,不到两年,自己经历了那么多,变化了那么多。还好当时录了视频,算是为捍卫记忆做了一些贡献。龙应台近日在北京演讲:倾听一个人的记忆(视频|视频文字|文字),特别指出记忆是需要我们去编织、去维护的,遗忘总是会发生,我们需要自觉的去抵抗失忆。

是啊,我已经记不清高中的放学时间了!哎呀,又得抓紧去学习了T_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