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读书笔记

本来11月10日还想写读书笔记,结果双十一凌晨剁手剁得睡不着…于是抛到脑后QAQ。上周末又忙成狗,于是就拖到现在。

  01 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

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新闻学概论】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这一段,描述美国“9·11”事件中央电视台的沉默与失语:
一位中年女性很愤怒地推开我办公室的房门,手指颤抖着指向我的脸,“不是说只要有大事就能看到你吗?昨天为什么没有看到你?”

02 身在名利场

第一次听“名人”分享作为名人的特殊经历。被自杀啦,求合照签名啦,获得各种荣誉啦。这时要如何对待这样的“名”,内心的转变可能会决定未来的发展。而团队中要大胆发言还是附和,如何做一个既得利益者也会小启发一下我,比如在组会上更加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社团里是否给新人让了一些利。

03 让敏感的不再敏感

主要描述媒体在敏感事件面前选择公开,而不是遮掩。公开面对敏感事件会让事件变得不再敏感。不过他之前报道悉尼奥运会,我去悉尼的时候其实没想到2000年奥运会是在悉尼举行…而法XX,只在香港的时候遇到过。挺意外原来有些人只是把闹事儿做为职业,因为扮演一天的“法XX”爱好者有不少的经济回报。
“脱敏,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清晰痕迹,然而脱敏并不意味着就此麻木起来,什么都无所谓,放弃原则。”

04 中国病了

讲SARS在中国的发展传播过程,之前在柴静的《看见》里了解了一些,白岩松的是全局的描述,柴静的更多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加细节带入更多个人情感。
我想,有时候我们经历着一些事儿,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多年以后,我们看到一些人对这些事的见解,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经历着的是如此不平凡的事件。也是自己知识不足、智慧不够,无法对事件的影响与意义有着足够的认识,所以也是后知后觉。

05 我们都是灾民

四川汶川地震,当时学校里也组织默哀,记得自己负责去每天播广播,把眼保健操改成默哀。自己也很严肃的默哀,但其实我对汶川地震并没有概念。白岩松从一个成年人、媒体人的角度,对汶川地震的关注、参与,也算是弥补我这部分了解的空白。刚刚下了《生死不离》听: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生命是命题
无论你在哪里 我都要找到你
手拉着手 生死不离

06 与泪水相关的故事

申奥成功的时刻我也是没有印象的,似乎小学课本上有一篇申奥的文章。看书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不爱国,不是说我讨厌这个国家,而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爱国、什么样是爱国。我也无法理解那些在中国梦演讲、清华特等奖答辩中,把个人升华到国家、说自己多么爱国是怎样一种表现。他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爱国?总之我没有概念。不过看白岩松的书,我觉得他应该是真爱国的,爱国和社会责任感不同,因为国家和社会不同。再想起暑假在澳大利亚和Cassy聊天,抱怨中国种种不好,顿时觉得不好。当时整天想着细软跑,国内食品不安全、空气不好、大多数人追求事业、大家都活的好累。下次出国也许不会这般表现出自己不喜欢这个国家吧。

07 古老中国的成人礼

白岩松把北京奥运会作为古老中国的成人礼,“低调的爱国主义与高调的爱情主义”,“郎平赢球与刘翔退赛是两堂不错的公开课”,“媒体多了人性关怀,少了金牌崇拜”,“经济归经济,政治归政治,奥运归奥运”这些也许我们没看出来的变化,我觉得很好,希望能够延续!就好比他认为要如何报道奥运:
“体育不只是竞技,更是人,是情感。奥运赛场,之所以让人牵肠挂肚,是因为这里有人,有情感,是人与人的较量,是运动员情感的世界,更是体育迷在观看比赛时的情感变迁。所以,抓住人,释放情感,与观众共鸣共振,错不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把人神化,然后给他们过多的期望和要求,这样自然容易失望。把人、事儿都以平常心对待,就会少很多失望、恐慌、紧张,多一些理解、坦然、快乐。

08 十年“球事儿”

“我不看球,不玩游戏,不看电影,不听歌,不看小说…” 高中的时候差不多这样吧,现在看电影了,希望以后还能听歌、玩游戏。不看球所以不理解球迷的情感。

09 三进台湾 | 10 靖国神社与垃圾分类 | 11 美国,美吗?

这是“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的制作过程。突然想到自己出国玩耍,是不是也可以去采访一些当地的人、录一些视频、搞一些报道。暑假去澳大利亚是写英文博客,寒假去巴厘岛可以考虑写英文博客和中文报道。发到优酷和微博都可以,搞一个“静宁看巴厘岛”微信公众号也不是不可以。或者像最近流行的一些“创益”旅行一样,策划一些调研,用一个月时间最终完成一件事儿,也很不错。
当然,这三张通过白岩松的经历了解了台湾、日本、美国的一些情况。以及跨国合作一般需要与对方的媒体合作,以及获得双方的政治支持。

12 感动,有没有用?

我原来是不喜欢“感动中国”的,自己看的也不多,也许也看哭过。但后来觉得他们老是挑一些极端的例子,也许自己比较讨厌那种夸张的孝、过分的勤,比如某个孩子每天辛辛苦苦照顾残疾的父母十几年,多么多美惨。这样的感动中国例子我是比较讨厌的,为什么他们那么惨社会没有帮助,而反而以孩子的孝顺作为大众的泪点。这里除了感动难道不应该有愤怒吗?也是是因为自己不能感同身受,因为自己做不到,所以我是无法理解那些感动中国的人物,总觉得离自己很远。
不过看完这章,也许应该改变一下这刻板印象,有机会再重新看看。没想到这个节目的创意来自陈虻,而它的制作过程在中央电视台又那么的独特。

13 我也是“80”后

看完这章,心中无比羡慕白岩松”80后”的大学生活。感觉他们好轻松啊,好丰富啊,好多乐趣。而我们,似乎大学就在忙忙忙,身边的学生玩的也少、做作业的时间占去太多了吧?!而且感觉没有那种活力,年轻人的折腾劲,很是沮丧。
听到白岩松是这样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我听说广播学院有时间看闲书,考试容易过,顿时觉得是天堂,于是报考“,也是不禁哈哈大笑。

14 成长的营养:好听的好看的

白岩松分享了成长过程中影响他的书、电影、音乐,也是选择部分记录下来,有时间自己看看。

15 谁,影响并且改变着我?

也许自己赶着看完这本书,也许白岩松结尾篇章写的就是草率,觉得后面两张不如前面的精彩。

相比柴静的《看见》,对每个采访更加详细的描述。而白岩松《幸福了吗》描述的几乎都是中国的大事,我不了解但都是听过的。

越看书,越发觉自己懂的太少。

PS:原来在网上下载了此书的pdf扫描版,快看完的时候发现kindle商店才几块钱。。真后悔没早点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