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生活

写给中学生的自己

个人介绍:张静宁,毕业于宁德一中,现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大二。曾是“MOOC进中学”项目的发起人。

东北育才学校的伙伴们,你们好!很高兴看到你们的中学学习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你们很幸运,拥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你们也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 认真的去做每一件事情。写这篇文章让我觉得很为难,你们的能力和学识、兴趣和态度都很不错,甚至让我感到惭愧。在这里我分享一些大学以来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希望能对你们有些帮助,也希望能告诉高中时的自己。

首先,弄清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很重要。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以课内学业为主,学校教什么就学什么并且努力做好,我忽略了对自己兴趣的探索。高中自己做物理竞赛,并且因此进入中科大。高三下学期开始接触MOOC,学习了一些编程和人文方面的课程,后又成立Crash Course字幕组,去果壳网MOOC学院实习,发起“MOOC进中学”项目,活跃于Linux用户协会(社团),开发“USTC评课社区”网站。这一系列经历让我怀疑对物理的兴趣,因此大一下学期我选了计算机学院的课程。后来又因为在计算机学院的学习不是很顺利,大二上学期又转到了科技传播系学习。最后,因为一次偶然的事件,我遇到了一个物理教授,他很大程度的改变了我,现在,我又回到了物理学院(晕!)。我常常想自己是不是走了一个大弯路又回到了原点,的确大学这一年半,自己因为没搞清楚主次“浪费”了很多时间。

因此,希望你们在中学时期,能够多花些时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这样在大学选专业的时候能够不那么迷茫。关于选专业,我实在是个反面教材,但还是希望你们能在中学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再花些时间了解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了解目前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选大学以及大学所在城市也很重要,你们也可以多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出国党划掉),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文化、气候、交通,每个大学的实力和风格。 这些不需要你们花太多精力,但应该是你们在中学阶段应该做好的准备,而不能仅限于高考后填报志愿一时的手忙脚乱。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难的还是对自己的定位。

其次,大学是MOOC学习不能取代的。

高中的时候,我常常不满于学校的应试教育,一接触MOOC后便热衷起来。向同学、老师、家人推荐MOOC,在网上发适合高中生的MOOC学习资源,在学校组织MOOC推介会,这也是我后来发起“MOOC进中学”的基础。但进入大学以后,我发现传统大学课堂也不如MOOC,枯燥、冗长、低效,一度十分失望。今天早上和珠溪中学的韦亮老师交流,一致认为我现在不应该花时间去学MOOC。我认为,中学的时候学MOOC是好的,那时候主要是基础的、广泛的学习,多接触各个学科,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以通过MOOC的学习,丰富学识、增加能力、拓宽视野。而大学,是一个专业化的学习,学习的领域缩小,更加深入。这时往往需要一系列的课程,专业的训练。大学生当然可以学习MOOC,如果他在完成专业训练外仍然学有余力的话,不妨增加一些兴趣上的学习。MOOC更适合作为终身学习的方式,带领你感受、进入一个学科,而深入一个学科还是要进一步的学习。

说来可笑,高中的时候我抱有这种疑问“MOOC那么好,为什么还要上大学?”现在意识到,不仅仅是大学的训练更加专业,而且大学能够提供你的远远不只是课程。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可以给你学业或者是人生选择上的指导;还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可以同你交流、一起成长。因此,中学阶段努力学习,哪怕是应试层面上的努力为了上更好的大学,现在看来也是值得的。大学能够让你上更高的一个层次,给你的人生更多的机会与可能。

第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

大学和高中的衔接,哪些东西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放弃,哪些应该改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中勤奋刻苦,上大学以后就可以轻松了。我希望你们和我一样觉得这个观点荒唐可笑。相反我认为,大学是一个人在他专业领域上学习的开始,应该更加专注与努力。我在大学过去的一年半里,参与了很多活动与项目,而花在学业上的精力远远不够。我现在十分后悔,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才能把之前漏掉的东西补回来。我发现很多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我中学的某个阶段是有的。只是后来我放弃了,现在我又要重新拾起。因此,希望你们在中学就能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并且一直保持。至于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这是可以培养,一直改进的。希望你们能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把过去的知识忘了真可惜(虽然似乎总会忘掉一些东西),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延续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力、方法。不要把大学和中学割裂开来,同样不要把中学和小学割裂开来,把大学和毕业后的学习割裂开来。在学习上,能够一直有积累和进步。

第四,关于生活方式上的建议,坚持阅读和运动。

阅读能够让人更加智慧,这在人的成长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够让你突破环境带来的视野的局限,让你明白更多、了解更多。坚持阅读思考,远离肤浅。同样,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方式?)也是对生活有益的调节,远远不止于锻炼身体。能够让你更加精力充沛,更加头脑清醒。阅读和长跑,都能从精神层面重塑一个人。

以上是我想要与你们分享的一些想法,当然不可避免的有我个人视角的局限性,比如我在中科大这样一个理工科大学,我学物理学便也仅从理科学习的角度出发。因此,希望你们能够评判性的看待这些建议,能够从我的经历和想法中得到一些收获。

我十分称赞你们现在进行的数位学习,你们的能力很棒,学习态度也很好,希望你们能够坚持这样的学习热情,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美的体验。

离家感悟

学生票没有如期取出

今天,就要离开家回学校了。早上,父母开车送我去火车站,原打算等我从人工窗口取完票他们就走,因此爸爸的车只停在了路边。

结果,没想到学生证后面贴的磁条出了问题,学生票取不出,只能重新买票。我妈很快的掏钱付款,买到了12:13福州去合肥的票。宁德去福州的票却买不到了。

我妈着急着去上班,就先打车回去了。实在买不到票就只能让我爸开车送我去福州了。我们离开售票厅又把行李拿到车上,心想买不到票,肚子疼我就去了洗手间。回来他非常着急的说,“刚刚有票了,我钱已经放在那里了,你快去取,最右的窗口”,又骂了几句刚刚车被交警罚款了。慌慌张张地拿着身份证取到票,和我爸一起拿着行李冲进去,总算赶上8:58的车。

到车上想了想,遇到这种突发事件,父母还是比我沉着,处理得还是挺好的。

初中同学聚

昨天晚上,约了初中的小伙伴聚聚。由于其中一个同学有打寒假工,我们等到她下班了才一起去吃夜宵。席间,大家非常激烈地吐槽大学上学遇到的种种。比如宿舍关系,学校抓到课,做兼职的吐槽各种奇葩的顾客,奖学金只有乖学生才能拿到,还有两个小伙伴去部队了。我大概说的不多,挺开心的听他们讨论,我发现他们有时非常大声的说话,那一本正经议论的样子还挺好玩的。

虽然一年没有联系,但和他们一起还是挺放松的。大概是自己平时生活太缺少欢乐了。而且从他们的聊天中,还发现一些自己平时不关注的问题。比如,有去麦当劳、华莱士打零工的同学,吐槽一些奇葩顾客,感觉自己也是挺麻烦的一个人。回家几天,对家里的很多东西不满,整天吐槽抱怨。

大概每次和他们聚,都会觉得他们在生活上比我成熟,比如一个同学带我们去吃大排档,我肯定不会知道那家店,我也不擅长和店员打交道。他们也比我更加体谅家人吧。有一种我在学校里呆久了,有点读书人的呆板,做家务也笨手笨脚。

不快乐的春节

总的来说,春节回家自己不是很快乐。根本原因还是压力太大了。带了很多书回家,有很多活要完成,与此同时,又觉得回家了应该出去走走,见见朋友。

所以,我常常不知道我应该干什么。而我在看书时,各种噪音也搞得我很烦,尤其是家里隔音效果很差。回老家几天,白天,家里的小孩子整天哭吵闹,晚上,家人客厅打麻将;回宁德以后,亲戚来了,我爸大声吹牛皮。我都很生气。

之前说到,寒假回家让我觉得是去作客,让我觉得格格不入。其实是重新记起以前的生活,想起来当初为什么觉得上大学很重要的一点是能离开家。由于学校成长环境的不同,如今我的观点、生活方式和父母相差越来越大。新旧观念的碰撞比以前更加强烈。初中到宁德读书以后,开始看不上农村,不愿意回去,觉得农村很落后,农村人都没文化。而从合肥回宁德以后,也觉得这个城市很落后,也不愿意回去,至少回来的时候心想以后断然是不会留在这里工作、生活的。

学校里呆久了,就忘记了家里的那些不好。回到家以后,重新认识了这些问题,又要花一些时间去接受。从高中起,就常常想过改变父母,让他们也看看书,多一些精神文化上的生活。而不是把时间用来打麻将、看电视剧。但直到现在,我爸还是非常抵制看书,纵然我和他强调了非常多次,他始终没有拿出一本书来装装样子。他还会说一些让我讨厌的话,比如开玩笑说我什么时候生个孩子给他抱抱;要不要来打麻将;必须先订婚才能带男朋友回家过年/或者去男朋友家过年。我觉得他是真想早点抱孙子,尤其是他的所有哥哥姐姐都当爷爷奶奶,而且孩子满地跑。而他说,不订婚把男朋友带回家很丢脸,但我觉得本科就订婚才丢脸吧?为什么把脸看那么重?而不是把订婚、结婚看成非常重要,需要谨慎考虑的事情。

昨天晚上,想到带回来的书、作业很多都没看,也是很紧张。回学校,又要开始努力地学习。回家让我觉得,其实我还是喜欢学校的学习生活,每天按时自习,运动,自主的生活,还是足够充实而有追求。回家这几天嘛?休息足了,也吃的不错,就是书看的不多,玩的也不是很多,并没有很努力去生活,毕竟是放松嘛。

22岁了,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年龄、行为举止是否能和这个年龄相符。有些方面,的确是越早进入“社会”,越早面对生活的压力越早成熟。读书让人有更高的追求,和对社会更加理想主义的期待。但也许自己对过去的环境,要求太苛刻,而不够理解父母。至少他们还是支持我的追求。

大过年的,他们打打麻将、放放鞭炮、贴贴春联、看看春晚、走走亲戚,也没什么不好的吧?

而我自己呢?爬爬山,看看书,吃吃饭,逛逛街也还好吧。

究竟为什么这么较劲呢?为什么这么不快乐呢?目标还没有达到,水平还很低,学业上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下学期的课任务很艰巨啊!

回家杂谈

寒假留校的生活

在学校留到2月4日,终于盼来了回家的日子。

要知道寒假呆在学校生活绝对不好过。冷冷清清的,食堂没几个窗口开着了,却莫名其妙的每次饭点去吃饭都要排队,经常排到自己面前只有两三个菜,饮食条件真是差极了。想叫个外卖,连自己平时常吃的几家外卖店也陆续休息了。剁手买的东西也得年后才能发货。寝室楼里没剩下几个女生,宿舍里的暖气片虽然还温热,但实在是效果不怎么样。尤其是每天早上、下午去实验室,更是十分艰难的从被窝里爬出来,把自己裹上好几层,笨手笨脚的走去。连实验室里都没什么人了。师兄和老师都去旅游了,男票也回家了,更可恶的是他们这些出去玩的,整天给我发一些美食美景的图片,还能让我好好学习吗??

其实我1月14日就放寒假了,硬是在学校留了20天,一开始还好,舍友们22号左右走光了,还享受了一段时间“独占”寝室的生活。到了2月1日,健身房的操课也停了,就出现了上一段描述的情况。对了,1月31日下了一场大雪,高兴了一天,冷了一周。2月2日自己重感冒,更是可怜兮兮的样子。总之我再也不想2月以后还留在学校,我讨厌冬天,讨厌寒冷,讨厌留在学校寂寞的生活。

回家,还是想象中比较美好

下午特别生气,一方面是早上给我妹妹搞VPN,搞了三个多小时,尼玛APP Store中国区下载不到 OpenVPN connect,而把Apple ID改成美国区,却要一堆美国信用卡、地址、手机信息,最后因为我们的信用卡是中国的还是没搞成(最后就用PPTP了)。而她电脑上装OpenVPN几分钟就搞定了,却无法翻墙,把电脑上360全家桶卸载重启以后,问题就解决了。。。

生气的是,我觉得我回来以后看到,父母家人都在为过年而瞎忙着:比如给亲朋好友送礼,给大小领导送礼,贴春联/挂灯笼,洗洗刷刷到处做卫生。

每次回家都会有失落感,回家不出一天就觉得还好自己不用在家里呆太久,觉得以后自己不回家过年了,让父母去自己住的地方过年吧。唉!家里,村里,这个城市,距离上一次回来,都是没多大改变。

唯一让我感到开心的就是和我妹妹交流了,似乎我觉得其他人都没办法改变了:比如我爷爷在家里贴了两大张毛泽东、习近平的图;我父母忙着生活中的琐事依旧不看书不看电影…我妹妹还小,我每次回来给她说一些自己的新认识:比如龙应台的书、中国的网络审查、kindle之类的。希望对她有帮助。

下午从宁德回乡下老家到时候,看到堂哥堂姐满地跑的孩子,也是很感叹。他们家里好多小屁孩,而文化不高的他们,已经开始了赚钱、养娃的生活。我觉得我和这里格格不入。

我生气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在家里住不惯,觉得还不如学校寝室住了舒服:昨天洗澡洗着洗着没热水了、床铺太大天气太冷,我不知道生活用品都在哪,总之在这里生活似乎不能自己做主。我觉得房子太大,东西太乱,空间利用非常不合理,抽屉里一堆杂货也找不到我要用的东西。还不如我寝室空间虽小,但整理的很清楚,需要的东西都用,几秒钟内就能拿出来。大概就是回家,是回到父母居住的地方,毕竟是很陌生的,毕竟自己不是这里生活的主人。

农村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空间大,什么都比较粗放,而我们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虽然空间小一些,但什么都精致一些。总之,还是自己的地方生活着比较舒服,而现在,我长期经营地方,也就是我的寝室了。

选择严肃的生活,20岁的波动

在20岁生日前后,我决定转回物理学院。

要不是这个改变,我今天已经在巴厘岛玩耍了。

先说一下行为上的改变吧!

行为上的改变

从12月2日加入吴明卫实验室以后,当然我不参与实验室的具体工作,我只是在实验室里学习。按照实验室工作时间, 每周工作6天,只有周五晚上、周六早上、周日下午可以休息三个半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早上8:00-11:20,下午1:30-5:00,晚上7:30-10:30,下午5:00-7:30还可以去跑个步,吃个饭,洗个澡,然后再去实验室。

这是为什么我昨天晚上觉得自己像泄气的皮球(因为周日到周五都比较忙,雷厉风行而很需要动力的),什么都慢悠悠、懒洋洋的躺在床上,为什么我今天早上可以睡到这么晚,并且现在有时间在这里写博客的原因。

一周放假一天,寒假暑假各放假两周。我作为本科低年级学生,加上之前两个学期去计院、科技传播系晃荡,缓修了很多物理课,再加上大学以来自己实在是没有在学习上花足够的时间和心思,现在要补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的寒假只有一周。

2月5日回家,2月11日回学校,其余的时间就留校去实验室学习。为此,我无奈取消巴厘岛玩耍的计划,原来订的廉价机票不能退、改签成本很高,只好浪费了。为此,我从12月到现在,退出了全媒体中心、科技传播系谢栋实验室、学车估摸着之后也不会有时间学就申请退学退费了、原先找好的科普中心实习也放弃了、也不怎么给LUG干活了(突然想起来那时我还报名了打豆豆家教平台,结果没时间去做家教)。

从12月开始,主要是在看:菲赫尔金哥尔茨的微积分学教程(一)(二)、伯克利力学教程(英文版)、刷吉米多维奇。12月几乎没怎么去上课,天天呆在实验室,当然还花了些时间准备期末考、参加期末考试。不过现在看来,似乎做的事情也不多?

思想上的冲击

说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次改变吧?只能说纯属偶然,因为“贺卫方中科大讲座取消事件”认识了吴明卫老师,再之后多次与他交谈的过程中,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可以说三观坍塌,看待之前很多事情的角度都变了。认识到自己看的书太少,对过去的历史了解太少。觉得自己之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学习技能;而我现在觉得自己思想上缺乏的更多,应该把时间花在使思想更加成熟上面。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太肤浅了,过去想通过尝试新事物来增加对世界的理解,现在觉得实践是很有局限性的,尤其是当你思想比较简单的时候,你所做的很多实践并不能扩充你对世界的认识。相反,阅读是极好的方式,通过书籍了解人类的历史文明、社会文化。相比来说应该是更加高效的方式。

思想受冲击的一些炸弹:

我把科技传播系的学习等同于做一堆实践,比如学习PS、PPT、信息图、网页设计等技能,做网站、策划、NGO20MAP等项目,去科普中心、创客空间实习等等。通过一个学期科技传播系的学习,我觉得他们系的课程很水,所教的技能对于我们本科毕业进入职场很有帮助。

之前我是不打算读研究生的,想着本科毕业就去互联网公司工作吧,前端、产品经理都可以,所以就在那学一些设计、写代码、做项目之类的。现在觉得本科去工作还太早了,尤其是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还那么有限的情况下。我不能说自己现在的思想就成熟了,应该还是比较天真,而且不稳定。既然决定学技术不是最重要的,那么就放弃科技传播系了,反正他们系也没有花很大力气在做科技传播。

回物院不是必然的选择,但也许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前一段时间,思想上的冲击带来的压力比较大,比如我放弃了一直以来我认为的“世界是美好的”,放弃了空间上写的“世界很大只要内心足够勇敢”,这些简单的想法。当我开始认识到世界是很复杂的,政治是很肮脏的,历史是血淋淋的,有时候不愿意去接受这样黑暗的事实。

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也有改变。过去我认为,人不一定要在一个领域做到专业,比如我挺向往 Cassy 从26岁开始,一直在全世界各地做志愿者,换不同的工作,不停的学习新的技能和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曾想过大学毕业以后也不要去找工作,去各国旅行,打工几个月再旅行几个月这种,因为国外的时薪比国内高很多,比如悉尼一个小时一般在20澳元,也就是100人民币左右。使的 Working Holiday 成为了可能。过去我把生活看的太简单,觉得很 easy。现在觉得没有那容易,甚至有过“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的感悟。

有些话,有些改变的因素,不能全说。但的确和政治有脱不开的关系,从分不清什么是左、什么是右,开始变的比较右(国内)。这次思想上的冲击,让我觉得自己需要丰富思想涵养,只有多阅读、多思考,才能让以后不再那么容易受到冲击,不再那么轻易摇摆。

理想主义?过去被我抛弃的东西,当我决定从转回科技传播系的时候,有以下几条原因(见博文《转专业风波与未来规划》

为什么放弃物理:

  1. 自己对物理应该没那么感兴趣
  2. 我怕我学物理还要刷很多题
  3. 不再认为搞科研是“神圣的”、“伟大的”,这不能成为你从事它的原因
  4. 科研离生活太遥远了

“兴趣”永远是我的痛点,不要问我“你对物理还感兴趣吗?”、“你的兴趣是什么?”,我不知道“兴趣”是什么,我不知道这个词什么意思。有一个想法,当你做什么做不好时,你往往会对这件事不感兴趣,而你的兴趣往往在你能胜任的许多工作之中。兴趣,大概是做的时候能够感到乐趣吧?

之前我觉得自己变得现实,放弃远大的理想,追求提高生活品质。比如首要的一点是经济独立,找实习啊什么的。现在觉得,思想独立更加重要。经济独立、谋生、养活自己始终是比较容易的。生活很困难、生活很容易,看你的追求是什么。较低的追求总是较容易实现,要活的很开心 只要不是特殊时期(如战乱)还是很容易的。

通过和吴明卫老师交流,很多我之前的观点被他的新观点取代。比如,他认为每个人都应在追求在专业领域上有所作为。他说一个人的专业,不仅可以让你安身立命,而且可以使你发掘自己的潜能,把你带到更高的高度。

总觉得为什么回物理学院,解释还是比较牵强。简单的回答,选择一种严肃的生活方式,物理学院的学习能够让人静下来思考、专心的做学问。

这次再转专业,其实自己很不好意思,因为当初自己转到科技传播系的时候也是热情满满,一副不会再改变的样子,甚至大二上学期多次觉得这是正确的选择。这次改变来的很偶然,如果没有贺卫方事件,没有我多管闲事发微博,没有吴老师找我交流,这个改变就不会发生吧?所以,人生选择上,往往很偶然。特别是在自己糊里糊涂的时候(吴明卫这么说我的)。

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最近有时会觉得,2014年、2015年,自己走了两年的弯路,也觉得大学以来自己没有好好学习,而感到愧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父母总爱用“求学”这个词,而我自己内心是不认同的,我觉得自己只是到大学中去生活,看中的是离开家庭、独立生活。我把生活看的比学习重要。而最近,开始有了一些做学生的感觉。对,过去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读大学,现在认为就是要学习专业的知识啊,在一个领域开始深入学习,当然相比研究生阶段,现在只是打基础。

未来的生活,我希望以三方面为主:

  1. 专业领域的学习
  2. 阅读
  3. 运动和旅行

希望生活中能多一些时间思考,能够严肃的生活,变成一个更智慧的人。

  • 2015年11月19日 我发了贺卫方讲座取消的微博
  • 2015年11月25日 第一次和吴老师面谈
  • 2015年12月02日 加入吴老师的实验室,打算转回物理学院
  • 2015年12月06日 我20岁生日

==============================================================

其实上面所写的,很多地方是有漏洞的,并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我觉得这篇文章结构也很混乱啊,毕竟只花了两个小时写的博客质量能怎么样嘛!)主要是想告诉朋友们我最近的变化,而不是想卖价值观。我不想去影响别人,我也没有能力影响别人。

2016年,希望自己更努力。

 

2015年年终回顾

事情是这样的,我第三次“转”专业了。

高考报志愿,我第一志愿是中科大物理学院,于是大一上学期我在物理学院学习。大一上学期并没有怎么学物理,开始琢磨转计算机学院,于是大一下学期按照计算机学院的课程上课,准备大一下期末申请转专业。大一下学期感觉很糟糕,同时开始琢磨去科技传播系,于是大二上学期按照科技传播系的课程上课,并且申请了个性化学习,准备大二下期末申请中期分流。然而,大二上学期最后一个月,又决定不转了,就留在物理学院。还好之前两次,并没有真正转出物院,我的学籍一直在物院,否则我这渣GPA,根本转不回来。

于是我的大学前三个学期,分别体验了三个学院的课程:

  • 大一上:物理学院
  • 大一下:计算机学院
  • 大二上:科技传播系-人文学院

2014年回顾

2014年1月份,知道可以一本线上科大,于是开始学MOOC(学会了翻墙),花了一个月做How Things Work1的字幕和字幕组。

3月~5月,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学MOOC,活跃于MOOC学院,貌似学了5门课,其中3门拿到了证书。同时在做Crash Course字幕组

5月底-6月初,拍摄高三毕业纪录片,准备高考

6月下旬,高考结束后做了一段时间报考书网站小编,同时更加积极的翻译Crash Course视频,做家教、找实习。

7月-8月初,一个人去北京,住青旅,并在MOOC学院实习了一个月。

8月中旬,去中科大军训上学,开始自己生活,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花时间。

加入Linux User Group,整天泡在活动室,了解一些他们的技术。

10月以后,开始谈恋爱,这个应该是最最花时间的。

9月-12月,做MOOC进中学,是我报名的并入选的万有青年养成计划,花了不少时间。

2015年回顾

2015年,上半年我还和男朋友在一起,上的是计院的课,但我在学习上依然不用功。

上半年开始学习写网页,并和李博杰、常振、郑子涵一起开发了评课社区

仍然在 Linux User Group 社团活跃,积极组织活动,并开始学设计、做海报之类的。

邻近期末,加入了周荣庭老师的终身学习实验室,参加了一个月的组会。

暑假的时候,自己策划并且去澳大利亚玩了32天,这里是旅行博客

下半年,男朋友去北京异地了,上的是科技传播系的课,学习上比大一积极了一些。

加入了谢栋老师的Elearning Lab,开始了解一些互联网、创业、电商方面的东西,开始学PPT。

报了八一驾校学车,考过了科目一,科目二学到了右倒库。

花了一些时间帮韦亮老师他们做“巨人的肩膀”网站,本来打算去 科普中心 做实习,主要是创客教育创客空间这边的。

想租房子住,在东区附近看了好几处房子,折腾了一圈还是打算住寝室。

12月份,认识吴明卫老师,加入吴明卫实验室,于是开始刷微积分、力学。

==============================================================

关于转专业这件事,我们下篇文章再谈(主要是要睡觉了),讲讲这一个多月自己的变化吧。

回忆高中:不到两年,已经记不清了

刚刚看大明的微博,看到这篇批判高中教育的文章:中学就是一座活生生的监狱——中学教师痛揭中学教育之病态

不禁回忆自己的高中,发现其实比文中的自由散漫很多,比文中的人性化很多。那篇文章批的痛快,但自然不能代表所有高中。

突然想起来高三毕业时,自己还做过这两个视频:那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2分钟),宁德一中2014届 高三10班纪录片(51分钟)

情绪更是涌上来,不到两年,自己经历了那么多,变化了那么多。还好当时录了视频,算是为捍卫记忆做了一些贡献。龙应台近日在北京演讲:倾听一个人的记忆(视频|视频文字|文字),特别指出记忆是需要我们去编织、去维护的,遗忘总是会发生,我们需要自觉的去抵抗失忆。

是啊,我已经记不清高中的放学时间了!哎呀,又得抓紧去学习了T_T

“假如父母想要生二胎”演讲

这是我们“管理学概论”课上演讲的题目,刚刚演讲完,又被老师指出”内容太多、语言比较啰嗦、条理也不是很清楚,有些内容分散在几个地方,或者反复提到“。下面写演讲稿:

无需假设,这是我面临的实际情况。

前阵子,二孩政策开放,引起全民热议。最早,我妈只在QQ上说,“你爸被学校同事鼓动的想生二胎“。我说”我没意见“。我想,生不生孩子,是他们的事儿,他们想生就生吧。后来,我父母专门打电话跟我讨论这个问题,还生怕被我舍友听见没面子,结果舍友还是听见了,以为我这么早就和男朋友讨论生二胎。

后来我搜了下知乎,看到很多关于要不要支持父母生二孩的提问,思考后改变了主意,我不支持父母生二孩。我是独生子女,父母想生二孩可以理解。计划生育政策在我们那个年代正严格,父母都是有工作的,不敢冒丢饭碗的风险,只好一直等待。

但现在,我20岁,我妈妈43岁,我爸爸47岁,再生一个小孩,我都像孩子他妈了,到时候去开个家长会都会被说”你爷爷奶奶好年轻“。而且,以后二孩20岁,父母都60几岁了,我觉得对小孩也很不公平。父母、我、二孩,年龄相差太大。

其次,高龄产妇生孩子的风险是要充分考虑的。”女性一生大概有400个卵母细胞,这些卵泡用一个就少一个。女性在35岁以后,自然生育力开始下降,30岁以前女性每个月经周期自然受孕几率20%~25%,40岁以上受孕几率就只剩下1%了,大部分女性在绝经前数年就失去了生育能力。另外,就算怀上了,早产、流产、死胎的概率都成倍提高;到足月了,产程延长、难产、产后出血的风险也很大;好不容易生下来了,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畸形儿的概率也提高,最出名的就是21三体综合症。此外孕妇患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的几率也增大。而高龄父亲,虽说风险小,但存在提高胎儿自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我爸爸常年抽烟喝酒,身体也不好,我觉得他们现在生小孩,对小孩也不好。

第三,考虑到父母的晚年生活幸福。好不容易养大一个我,又再生一个?还要辛辛苦苦20年,对他们的精力和财力都是一个考验。我想父母还是过一个轻松的生活,不要再为了孩子抛弃自己的生活。

而我妈转述了这些理由,我妈妈也说她也不想生,累,也不会拿自己冒那么大的风险。

这个月的科大家长会,父母来合肥,我爸又要找我讨论这个问题,显然他非常想生,并且他无视我妈妈的态度。因此,我要为我妈发生,如果这种情况下我表示无所谓,尽管我妈不愿意,可能她的声音还是会被无视。

我爸扯的都是我无法理解的理由,由于他是上门女婿,这是他的心病,一直以来他总觉得很没面子。为此,我中学的时候改了姓,由”石静宁“改成”张静宁“,改成跟我爸姓。他说生二胎是为我好,减轻我以后的负担。生个二胎姓石,对我外公外婆(我叫爷爷奶奶)有个交代。否则香火延续怎么办?否则以后我要生三个孩子,一个姓石,一个姓张,另一个跟着我丈夫姓。我实在搞不清他为什么整天揪着姓氏的问题不放,对我而言姓不就是一个人名字的一部分吗?我讨厌那些农村亲戚啊、香火啊什么的关系。实在是太传统、太封建了。总之,我断断不认可生二胎是为我好的观点。更是为他整天考虑姓氏问题,无视我妈妈高龄产妇的危险性感到愤怒。他说”我和你妈妈生孩子,没问题“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至于其他可能的好处,比如生二胎能够让独生子不寂寞,我都已经20岁了,这个好处显然不成立。另外,生二胎可以分担独生子女的赡养老人的压力,我觉得父母能把二胎养大都不容易了,分担压力还是别指望了。也许我还得帮一把。。

所以,那天晚上的讨论,最后因为我不坚决反对告终了。回家以后,我爸爸不再整天提生二胎的事儿,反而是我妈妈,上次打电话她说她还有些犹豫。。。真是无奈,现在生也许不是困难的,以后还要养20年啊!!

如果我这样讲,是不是从时间上、表达上、结构上,都会更好些?@席正

贺卫方中科大讲座取消事件

Screenshot_2015-11-26-01-17-22

认识吴明卫老师,是因为上周我发了贺卫方中科大讲座被取消的微博,吴明卫老师来找我。

其实在讲座这件事之前,我并不了解贺卫方是谁,因此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为什么学校要取消。后来由于微博被贺转发,爆炸似的引起了一堆评论,于是明白原来和政治有关。这是我第一次触动到政治的神经、搞了个“大新闻”,有些激动,有些担心,但学校并没有来找我、也没有做出公开回复。

由于我对法律、政治、历史知识欠缺太多,根本没有概念,没办法参与其中,只好默默关注这件自己意外引爆的社会事件。和吴明卫老师聊天中,他了解到我阅读不足,便给我推荐了一些人文方面的书,十分感谢。

由于这件事,让我开始思考大学的精神,学术自由与思想包容,不禁对现状有些失望;因为政治干预学术,自己又对政治这边毫不了解(我不知道用“政治”这个词是否恰当),于是觉得有必要读读这方面的书。所以,当吴明卫老师给我发一些书单、一些他关于教育的微博,我很认真的去看。

总之,这件事对我正面影响居多。

买衣服如何看尺寸

继双十一疯狂剁手后,领快递便是每天最烦人的事情。吃晚饭的时候,顺丰居然让我去取快递,可见双十一的确物流压力很大。拿到优衣库的白色运动开衫,却发现自己买的是L。为什么呢,看到160/88A/L才想起来。原来当时有两个选择,160/84A/M和160/88A/L,考虑到自己身高164cm,平时买的都是165/M的衣服,就选了大的。果然,穿上之后袖子和肩宽都还好,胸部和腰部太宽松了!

服装尺码是个坑

由于双十一抢购比较冲动,而且自己其实也不记得自己的身材尺寸,只记得我都穿M,而boj上衣穿M裤子穿L的…而且平时自己大都是去实体店买衣服,毕竟之前网购衣服少有成功的。于是打算测测身材尺寸,要测哪些数据呢?去服装尺码信息里面找吧。发现,服装尺码这真是一个大坑。

(1)不同的品牌的尺码都不一样

比如茵曼的一件毛衣,只有S,M,L,XL之分;而优衣库的衣服155/80A/S算是详细的。我猜也许越大的品牌,衣服尺码信息会越详细吧。也许与面对的群体有关,国际品牌国内外的尺寸不可能是相同的。

还有,比如优衣库上衣:从165/84A/S开始,而GAP从170/84A/XXS开始,所以GAP的XXS比优衣库的S还小。GAP的S是175/92A/S,而优衣库是170/92A/M,所以GAP的S比优衣库的M还大…于是觉得自己双十一买的10件衣服(3件买完就打算退款)75%是需要退换的…以后还是把自己的身材尺寸记清楚再买衣服。

(2)同一品牌标准也不统一

看了优衣库裤子的尺寸后,发觉更不靠谱。我买的三条优衣库裤子居然有3套不同的尺寸标准:170/95/M,170/80A/M,79(170/78A),完全看不懂这里的95,80A,79,78A表示什么。

(3)网上信息缺乏、混乱

于是上网搜衣服尺码的信息,有的说到中国服装尺码标准(国标),却除了名称也找不到更多的信息(比如百科词条)。大家的解释又不统一,所以到现在还看不懂这些尺寸数据。有一说法,衣服尺码165/84A/S,这里84是指胸围(上胸围还是下胸围呢?),而A是指胸腰差(而不是罩杯QAQ)。但是也没找到关于胸腰差的标准尺寸表示。

  1. 特别申明:我买的10件衣服里,7件是给男票买的,3件才是自己的。因为给男票买的衣服不需要自己付钱…

如何测量身材

考虑到服装尺寸如此不靠谱,光看S,M,L很容易就买坑。所以还是乖乖量好自己身材的尺寸并且铭记于心,每次对照衣服后面的尺寸信息来选择吧!那么,如何测量身材的尺寸呢?

一般服装详细信息里会说到,以净体尺寸为准。我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测量教程:淨體尺寸的測量方法

看完吓尿了,原来体型的测量不能自己测啊,需要他人帮忙测。真是非常地讲究,讲义也非常详细,强烈推荐。之后还看到一个,服装尺码指南的贴子,再挖下去就要理解不能了,太复杂了。不过核心思想是:

為了選擇適合您的尺碼,正確測量您自身的淨尺寸和知曉商品的成衣尺寸極為重要。

 

关于尺码的疑惑

于是到最后还是有很多服装尺码的问题没有解决,虽然知道牢记身材尺寸可以解决问题。但还是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也许之后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1. 上衣尺码表示160/84A/M中,胸围84是上胸围还是下胸围?A是不是胸腰差?胸腰差的标准表示是什么?(比如A:12~16cm)
  2. 裤子尺码表示170/95/M,170/80A/M,79(170/78A)中,95,80A,79,78A分别表示什么?
  3. 国内服装主要是遵守服装尺码国标吗?国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 服装尺码表示160/84A/M中,M是表示中号还是偏瘦,M是对160/84A的粗糙描述(中等大小),还是对160/84A的补充(身材正常,因为160的人可能身材偏瘦)

这真不是一个衣服凭身高买的世界…总之买衣服的经验还是靠积累,也需要积极学习。

开脑洞:服装自动搭配软件

在记录多件衣服尺码对照的过程中,突然想到可以搞一个服装自动搭配软件。把自己所有的衣服裤子鞋子款式颜色尺码信息都录入到个人服装数据库,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每天自动生成推荐的服装搭配。这样就不需要每天思考穿什么而浪费时间了!至于一定的算法,是基于个人穿衣风格、喜好颜色,系统里还可以有现成的穿衣风格可以供选则。还可以基于特定场合,比如婚礼、聚会、会议、约会、运动等等。